《西方诗画关系研究: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主要探讨西方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诗歌和绘画的基本关系,时限大抵从浪漫主义诗歌和绘画到超现实主义诗歌和绘画。国内目前对西方诗画关系的研究大多都止步于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时期莱辛的名著《拉奥孔》,研究范围为从古希腊时期到18世纪,对于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的西方诗画关系多是零散性和个案性的诗画作品研究,未有整体性的宏观研究。《西方诗画关系研究: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的学科立足点是艺术学理论的跨门类研究,研究路径舍弃文艺学和美学对诗画关系的纯理论研究传统,以艺术分析与理性思辨结合的方法对西方这一时段诗人和画家的作品进行研究,以期对莱辛之后的诗画关系研究有所尝试和开拓。《西方诗画关系研究: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一、启蒙性与观看“启蒙”一词的英文为Enlightening,原本就是“使……照亮”、“启迪”的意思,就是把未知的东西照亮使人看见,或者说,就是把人们内心黑暗的区域照亮,一直朝着未知世界的深处掘进,把一切都挖掘出来放到眼前。具体就是用理性的阳光驱逐一切黑暗。因此,“Enlightening”内在地就把“看”与“启蒙”扭结在一起。启蒙是以知识来启蒙,所以,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说:“启蒙心目中的系统是知识的形态,它能最好地对付事实,有效地支持主体统治自然”。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那句著名的口号:“知识就是力量,要借服从自然去征服自然”。启蒙用科学和知识为人类允诺了一个美好的未来世界,这样的信念促使人类满怀憧憬地奔向未来的幸福。启蒙理性的信念就是:进步!“知识”被隐喻成“光明”,反之则是“愚昧”与“黑暗”。美国美学家桑塔耶纳也说:“视觉在我们知觉中的优越地位,来自于光明对知识的自然象征”。知识成为光明的象征,成为烛照人类前进的灯塔,人们将这个灯塔置换了上帝的位置。他们相信历史是朝着光明的前方进步,相信知识能给人类带来福祉。在知识的获取中,看成为重要的最重要的感官之一。阿恩海姆就曾指出:“观看完全是一种强行给现实赋予形状和意义的主观性行为”,“在观看一个物体时,我们总是主动地去探查它。视觉就象一种无形的‘手指’,运用这样一种无形的手指,我们在周围空间中运动着,我们走出好远,来到能发现各种事物的地方,我们触动它们,捕捉它们,扫描它们的表面,寻找它们的边界,探究它们的质地”。观看本身所具有的这种主体倾向性被启蒙性放大了。在古希腊哲学中,看还不具有近代那样强烈的主体性地位。有研究者指出,现代思想家海德格尔千方百计地想证明:希腊人的观、看还不是“主体性的”,由观看而得的形、相、象、式也还不是“客体性的”。希腊人固然也开始讲主体了,但这个hypokeimenon却不是特指人的,而是指称任何一个存在者的。就连中古的subiectum也还沾染着希腊hypokeimenon的含义,也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自我主体”(Ich-Subjekt)。虽然海德格尔的视野主要集中于前苏格拉底(前469-前399)时代,但是,视觉的优先地位却在公元前5世纪初就出现转变了,进入哲学、科学和艺术领域。赫拉克利特(前540-前480)就将眼睛视为比耳朵更为精确的
"synopsis" may belong to another edition of this title.
US$ 18.00 shipping from China to U.S.A.
Destination, rates & speedsSeller: liu xing, Nanjing, JS, China
paperback. Condition: New. Paperback. Pub Date: 2016-09-01 Pages: $number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r: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stern poetry and painting from the beginning of 19th century to the 20th century century This paper mainly explores the ba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ry and painting in the early 19th century to the 20th century century. the time limit is probably from romantic poetry and painting to surrealism poetry and . Seller Inventory # DP011536
Quantity: 3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