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n Wang

自序

这小说在抽象、哲学层次,是探索在儒家文化的泛道德主义、与中国的群体主义间,一个出身卑微的典型菁英份子的成长、反省、与抉择的生命历程。因此,我们将这小说的历史背景,设定在儒家文化在中国取得主导权的时代,也就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而主角的性格,即是按照儒家菁英典型的种种教条,譬如温良恭俭让、尊师重道、忠孝仁爱、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而捏塑出来的。

为了达成我们探索的目标,我们势必不能采用现在流行的穿越、电玩快打等等的元素,否则主角将具有逃脱我们设定的背景环境的手段,而本书将沦为疗愈宅男、宅女在现实生活中无力挫折感的消费型小说。而也是基于此原因,本书中的武功也偏向古典、写实风格,没有什么现在流行的电玩快打式的超能力武功。即使偶而有神奇武功出现,其目的也只是让主角能够通过更严苛的考验,以继续他的探索,进行常人所无法达成的观察。甚至于读者将会发现,也许是失望,在小说中许多关键时刻,胜负成败竟然不是取决于武功高低(或战斗力指数是否破表)。

但这小说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设定为如许探索。一切都是在漫长的改写过程中,逐渐酝酿成形的。何言漫长呢?这个小说的故事在我心中萌芽,是在三十年前,当我还在念硕士班时。那时有民族晚报,有一天,他的副刊里有篇文章在讲细君公主。后来这个故事一直伴随着我。而我闲暇时也喜欢翻阅史书,并特别留意细君公主的记载。等到十七八年前,我发现这个故事的庞大丰富,远超过我的想象。我已经可以想象故事中的某些人物,为何吶喊,为何哭泣,为何拼斗了。于是,我盘算着把这个故事付诸文字。

这本小说在公元一九九八年时,曾经蒙行政院文建会奖助,并由时报出版社,以《任剑逍遥》的书名出版。当时我自不量力,不知道自己写作技巧的种种局限,因此莽撞出版,销售量自然可想而知了。

就像许多的作家一样,虽然卖得不好,我一直把这本小说当成是我的小孩看待。因此,过去十五年来,我都还是消极的断断续续的栽培他、改进他。但我实在缺乏真正写作专家的指导意见,因此成效颇为有限。直到去年,我的朋友曾先生提议将这本小说,以网络出版的形式重新发表,我才开始积极寻找技术指导,并认真将本书重新撰写。如今的《汉武英侠录》内容,与当年的《任剑逍遥》有绝大的不同,许多章回几乎全部改写。

要讲到这本小说,就不能不说汉武帝,因为他构成了本书无所不在的背景。他在一般人的印象里,就是打败匈奴的伟大皇帝。但他对中国人的影响,远远大于对匈奴战争的成果。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中国由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带入了言论大一统的思想禁区。此后两千年,中国人事实上是跳不出他所设定的价值观框架。但随着时代的剧烈改变,民主思潮、人权观念透过各种新颖媒介的不断入侵,现在这个两千年以来的价值体系已经在慢慢的侵蚀塌陷中。我们在台湾,谈起那种忠君护主,为国牺牲,为孝舍身,求青史留名的种种热情执着,年轻人不是嗤之以鼻,不然就是无法理解想象。从长远来看,这样的价值体系即使在中国大陆也在慢慢崩解毁坏。因此,作者一直想要写一本通俗小说,把这样的有可能会消失的价值体系纪录下来,让我们体会过去两三千年,中国人,尤其是菁英份子,是为什么活,是为什么死,是为什么叹息。

本书的构想一直就是在以平常百姓、社会知识分子的角度,来观察这个古老却慢慢淡出的价值体系。因此,我们会写很多的情节,都是关于小人物在战场上、在动乱中的言行。当然,许多人已经警告我,这不是他们预期的小说。但是我读史书时,往往注意力都不在那些帝王贵族、公侯将相身上,而是在那些战场上赴水而死的士卒,那些在动乱中死于沟壑的百姓。奇怪的是,中国历史中这样的场景非常多,但是几乎没有一本小说是在问这些无声无息死去的小人物,到底是怎么回事。因此,我一直想要写一本小说,以这些人的观点来讲他们的悲伤痛苦。从某个角度上来说,这也算是我的一种侠义精神吧。

至于汉武帝本人,他跌宕起伏的戏剧化人生,在中国历代皇帝中,也是独一无二的。怎么说呢?我们知道人生有三个阶段:奋发有为,荒唐无道,反省救赎三个阶段。就像是一个年轻人努力工作。等他到了中年事业有成,就抛妻弃子,觊觎非份暴利。等到事业垮了,小三也走了,晚年开始反省,了解到老妻的可贵,变成慈善事业志工。中国历代皇帝,有的走完第一个阶段,就壮志未酬死了,像是宋武帝刘裕、后周柴世宗、宋太祖赵匡胤等。也有的一辈子就在第二阶段打转,死而不悔的。还有些早年英明的皇帝,大概就是从第一阶段,走到第二阶段,然后在狂暴中把年轻时累积的成就都要毁坏抛弃,如唐太宗、唐玄宗之类的。当然也有康熙之类的,一生就是模范生,都在第一阶段打转。而汉武帝独树一帜的,就是他完整走完三个阶段,一直到他在巫蛊之乱后,开始反省反悔,而且付诸行动。因此,这部小说也就是作者的一个梦想,想要把汉武帝这独一无二的人生三部曲故事讲述出来。

最后呢,作者想要感谢自然注音输入法。我写字又慢又丑,要不是有此输入法,让我居然一天内学会了打字如飞,我是万万不会起念把这故事付诸文字的。我也要感谢一些朋友,在我撰写的过程中,给予情节上的宝贵意见,这包含了我太太,以及陈先生、柯小姐、贺小姐。

王僧剑 民国一百零五年 于台北

Popular items by Farn Wang

View all offers